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研究生申请经历来自马骁同学——一位201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工科男生。申请美国研究生时,马同学没有选择传统的工科生申请路线,申请纯工程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和商科的结合专业——工程管理。最终,他拿到西北大学、华盛顿圣路易斯、卡内基梅隆、加州欧文分校以及杜克大学的offer,并决定选择杜克大学继续深造。
马同学的申请经历对GPA不高和想转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因为篇幅限制,我们将马同学的经历分成上下两篇,此为上篇。在上篇中,马同学讲述了自己在选了非心仪专业、转专业、GPA不高的情况下,怎样下定决心申请美国名校的经历,以下是他的分享:
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
我刚上大学时,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一个工科专业——能源动力与工程,但是慢慢走下去我发现这个专业非常冷门,最重要的是不太适合我。我对这个专业提不起兴趣,也不知道自己适合读什么。
在本科学习期间我们专业是要去宝钢、大众等工业企业实习的。很巧的是,实习时,带我的是同济同专业毕业的学姐。因为这层关系,我们私下交流比较多。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才做了两周的实习生,学姐就直截了当地问我:「是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 当时我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打哈哈说:「没有啊,我觉得这个专业还挺有意思的。」没想到,学姐立马揭穿了我:「别装了,我看得出来你不喜欢。”」然后她思考了下,认真地说:「其实我觉得你适合管理类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对「管理」这个词,还模模糊糊的。听学姐这么一说,我确实发现自己对于人和商业的兴趣要远远高于传统工程,特别是参加社团的很多经验都证明了我是个喜爱与人打交道的非传统理工男。
转专业+低GPA,让我对美国望而却步
那之后,我考虑起了换专业这事儿。在国内的大学,换专业并非易事,因此,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在考研时转换专业。由于我对于国内本科教育的不满,让我萌生了去国外读研究生的想法。
作为一个行动力还挺强的人,我开始着手进行研究。但随着我了解得越来越多,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硬伤:虽然我顶着同济大学工科生的光环,但同济德式学制的学分换算方法让我在GPA上吃了亏,满分5分的GPA,换算出来才3.8。跟我GPA差不多的室友已经决定申请澳洲了。当时,打定主意也同样申请澳洲的我,趁着暑假去了澳洲两个星期,把知名的大学都走了个遍。看完后,我心里开始犯嘀咕:澳洲那么慢的节奏,真的适合我吗?难道23岁开始就要过上养老的生活了?
带着些不甘心,我又开始了折腾,几乎找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留学机构,但他们不是说话比较绕,不愿意就事论事,就是职责不明,让人听下来一头雾水。断断续续找了将近一年,终于在16年的3月,也就是大三的下学期,我遇到了择由的张老师。
和别的留学机构不同的是,张老师说话不绕弯子,就事论事,能承诺什么,不能承诺什么,都坦率地和我说明。在最初见面的一小时后,张老师就让我改变了倾向澳洲的想法,我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一定要拿下美国的名校。
背水一战,志在申请美国名校
因为我从小就比较独立,所以如果要把这么重要的申请工作全权交给别人,我的心里会特别「没底」。于是在整个申请环节,我非常频繁地参与,虽然已经把自己的邮箱和申请相关的账号与密码都给了老师,但我依然会每周都与老师通一次电话,了解进度。
除了GPA硬伤,我的GRE、托福成绩其实都还不错。用张老师的话就是:申请TOP30名校够用了!所以我的主攻对象就放在了择校和文书上。
我的择校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先在TOP50的学校中筛选一遍有工程管理这个项目的学校,初步锁定了20-30所。然后我拟定了一版选校方案,张老师看过之后就笑我太保守,太低估自己,随后给了一版她建议的选校方案,包括了许多TOP20的名校,并帮我排除了很多「坑」:
比如,我原本把哥大列入选校中,毕竟名气大。张老师说,该项目的中国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而且由于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纽约这样高消费的大城市,所以不建议申请; 再比如,达特茅斯也是我曾经心仪的名校,但张老师告诉我,这所学校偏商科和医学,而且比我GPA高的同校同专业学姐都没有拿到Offer,我的希望更渺茫……
最后我们经过反复讨论选出的10所大学,都符合我的期望:既有良好的综合排名,所在的城市又有着良好的就业率,还有梦想学校、匹配学校和保底学校的梯度,比较科学合理。尤其是被称为「南方哈佛」的杜克大学,非常符合我想做技术咨询的未来职业方向,往年的校友就业率也很漂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的Dream School。
——未完待续
原作者:马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