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高二时冒出的想要出国读本科的念头甚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就无比坚定地给自己下了决心,并默默地开始找资料了解出国所需的准备。其实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我还是很能理解甚至有些庆幸做了这项决定。因为支撑这决定的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长足的思考。当然,非常感谢的还有严老师,在留学时刻给予我的信心和精准的指导,让我看似仓促的留学之路会走的这么顺畅。
高一过得无比匆忙。因为被分在竞赛班中,除了正常的高中课程以外,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包括寒暑长假,都统统用来了学奥赛。当下还挺乐此不疲,因为身边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学霸」,年轻的我自然不会允许自己认输。加上学校老师不停地鼓吹竞赛得奖和名校报送名额的关系,班上所有刚刚踏入高中的孩子都沉浸在一种忘我的拼搏氛围中,都在为心目中梦想的学府而奋起当下。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被自己给的一连串问题所难倒:「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了上最好的学校吗?就算上了,然后呢?没日没夜所学的是自己好奇的知识吗?对未来,除了升学以外,有任何一点别的打算吗?」我这才意识到,这种盲目的忘我拼搏无非是在追随着其他人的脚步复制他人的成功,而这种刻意的忙碌牢牢掩盖了内心的空洞和迷茫。
我于是真正地开始思考。首先我退出了竞赛,因为我意识到花费无数精力所学的根本不是我的激情所在。同时我也答应自己,再不能在将来选择专业时,在毫不了解实际情况和自身兴趣的时候就草草签了「卖身契」。
其次,我越来越不能接受拿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指标的教育体制。从小到大我在这种体制中因为成绩出众得到了许多认可,而我不觉得仅做到这一点有多了不起。或许看来有些矫情,但我真的希望在十八岁能到另一种环境考验自己,看看在成绩不是唯一指标的地方,自己凭综合素质是否还是能够一样出众。
最后,我想世界那么大,何不去看看?主要因为这三点考虑,我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家人。并没有怀揣多大的梦想,只是内心很笃定地,来了美国。
像之前所说的,我庆幸当年的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美国的大学生活几乎完美地满足了我的三点要求。
一,我在专业和学科的选择上,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由度。
感谢美国大学的课程体制,我有整整两年的时间来考虑自己最终的专业。在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先后选修了自认为「合适」的经济学和电子工程,也分别跟这两个专业的教授和辅导员了解区情况,最终发现其实这些都并非我的所爱。最后,我现在学的计算机是我大学前压根都没想到过的。是因为前两年中能够“广撒网”的选课自由度才让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激情所在。
二,我深刻地在这里感受到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得到了长足的锻炼。
我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一个在每次考试后分析班级成绩走势的班主任,有的只是充实品性学识和为未来打好基础的教学理念。除了专业课以外,所有人都被要求上各个领域的「核心课程」。虽说身为工程师,我还是选了不少文史课程来锻炼自己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大学所希望带给我们的这些「附属」能力,在校园以外的世界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大于自己的专业学识。
三,美国的包容性让我对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美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教会我接受和包容。这里汇集了太多不同的人种、国籍、宗教、文化,而这边百年来从未停息的人权运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个体,可以不接受,但必须要尊重。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今天的文化大熔炉,才能会有不同的人和事来启发我、拓展我对世界和文明的认知。
原文作者:黄可 学校:Rice University 专业:Computer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