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的主人公是Zhang Xiao,一名来自天津的80后男生,拥有在中国、欧洲和美国汽车工业设计的求学和职业经历。
在工作之余,他和朋友经营了小有名气的电台“异能电台”,面向国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设计师。
我觉得最神奇的是,他在国内大学本科毕业4年后,辞去工作,来到美国重新读本科,学习汽车设计专业。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他眼中,中国和美国设计专业的本科教学有什么区别?不同国家的企业设计风格有何不同?
嘉宾介绍:
姓名:Zhang Xiao
本科:国内某航空航天大学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职业:Automotive Designer
(汽车设计师)
访谈内容:
Z为择由教育,Zhang Xiao为被访嘉宾。
Part.1本科学术经历
Z:出国之前,你在国内一所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专业,在工科院校学习设计和在其他类型的艺术院校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Zhang Xiao:
国内院校的工业设计,一般有两个渠道进入:一个是艺术生报考,一种就是文科和理科生都可以报考的。
我之前是理科生,没有学过画画,所以是进了专业后才开始接触设计相关的东西。
我在国内的大学是一所工科知名的院校,所以设计专业并不是很偏艺术类,更何况我们专业当时是一个新开的专业,在机电学院下。
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设置会不一样。艺术类学校,比如央美,就更多的是艺术生去申请。
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就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录取对美术功底的要求也更高。据说,他们从大一开始就有绘画练习,平时也侧重于绘画表现。
对比工科院校的设计系学生,他们可能在逻辑性和功能上的实现方面会有所欠缺。
我们学校是一所工科院校,所以在前期的数学,物理等等课,会占用很多时间,而设计的专业课就接触的比较晚了。
工科院校学设计的学生相对会更加理性,但是在设计形态,视觉上的审美可能会逊色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
Z:去美国ArtCenter进行本科学习,你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家人对你的决定是什么态度?
Zhang Xiao:
ArtCenter在我入读的时候,学生的平均年龄是比较大的,大概在26岁左右。
以前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我的领导,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外国人不少都是ArtCenter毕业的。
那个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有过工作经验或者有了本科学位后去ArtCenter读本科,所以我就没那么介意了。
不过现在ArtCenter扩招,学生的平均年龄也降低了,越来越多人在高中毕业之后来我们学校就读。
我家人对我的决定还是比较支持的,他们比较相信我的判断。ArtCenter学费很贵,我也纠结了比较久,毕竟自己不是富二代嘛。
后来我和学校的Financial Aid有过频繁交流,当时工作的老板推荐信也帮到了我,我拿到了不少奖学金,以前工作中也攒了一些钱,就觉得用这些金额的投资上这所学校是划算的,心理上平衡了很多。
其实除了金钱,还有时间上的投入,不过因为我以前在国内大学修过一部分课,并且有学位和工作经验,所以减免了一些学分,我在ArtCenter是从大二开始念的。
Z:你怎么评价 ArtCenter这所学校?
Zhang Xiao:
我认为“商业化”是ArtCenter最显著的特点。
比如,对比罗德岛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我觉得它会更倾向于概念方面。
在理论之上有个支撑体系,就是说你设计出来不一定是很商业,很遵循市场规律的,可能会更像艺术品,也更符合他们培养艺术家的理念。
ArtCenter会更希望产品能大卖,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在工作中用得到。
我们学校的知名专业就是工业设计类,包括product design (产品设计)、transportation design(交通工具设计)、entertainment design(娱设计),比如做电影或者游戏概念设计的,这个方向毕业后就是去游戏公司,设计人物或者场景概念等等。
Z:你在中国和美国都念了设计专业的本科,你觉得有哪些区别?
Zhang Xiao:
我认为我在国内本科阶段学到的东西很有限,这并不是说学校不好,而是国内在设计方面的教育不够先进。
央美、同济大学在这方面会领先一点,但我认为总体上和ArtCenter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说,我在国内本科还要上数学课、物理课、学画工程制图等等,在工作后几乎用不上。而真正的设计课反而不受重视,直到毕业后我也不太真正懂设计是什么。
ArtCenter的课程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作品的表现、技巧的培养,包括手绘等方面,教你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到的东西。
ArtCenter是比较偏商业的院校,他们希望你毕业后就能直接去公司工作,学以致用,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理念或者概念的东西也重视,但是更侧重手头上的训练,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ArtCenter教的东西更实用,虽然也可以选工程类的课,但没那么难那么多。
比如说,车身结构、空气动力学等等的入门课,会让我们对这些有基本的了解,但并不会深入。我也认为做汽车设计,了解这些是锦上添花,但不是最重要的。
不过ArtCenter也不是完美的。它的一些课程教内容也存在过时的情况。
比如说,以前计算机发展的还没有这么快,大家都是在纸上手绘,学校里一些年龄大的老师也是教这些为主。如今已经不用这种形式去体现了,更多采用电脑绘图。
Part 2 工作与展望
Z:看到你的简历上,你有在美国Nissan,丹麦的Bang & Olufsen,上海的BMW都做过实习项目,这些对你来讲有哪些帮助呢?横跨三个地区,它们之间的审美和文化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呢?
Zhang Xiao:
学校教的东西毕竟是虚拟的,而在公司里接触到的是真实的项目。
在实际中看到设计师是如何设计、工作运作的流程,对今后找工作、提升设计质量很有帮助。
我们学校在网上有个平台,会放各种实习机会,我是通过这个平台申请到的。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或者在公司和学校合作的项目表现的不错,来获取实习机会。
我认为公司文化和氛围是和所处国家有关系。
比如,BMW因为是德企,所以会相对严肃一点,但我所在的Design Works又是一个下属的美国公司,人员构成非常丰富,有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韩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公司文化就比较多元了。
Nissan虽然是日本公司,但因为是在美国的Studio,比较偏Fusion(混合文化),员工的构成和上海BMW一样丰富。
Nissan在美国的办公楼是富有现代感的日式风格,装饰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气质和精神。
虽然办公楼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但汽车设计方面就不仅仅强调日式风格了,反而尝试了很多激进的设计语言,这点和德国、北欧风格就完全不同了。
Bang & Olufsen我去的是公司本部,位于丹麦的一个小镇。
那里是很纯粹的北欧,而这个公司也是城市里最知名的企业。因为这个品牌是做音响很出名,所以这个城市的名片也叫做 “City of Sound”。
不过我经常开玩笑说它是“City of Silence”,因为那里太安静了。
我认为北欧的审美是很不同的,不仅这家公司,还有沃尔沃,他们更强调简化的设计,因为这种设计风格更耐久,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实要把简单做好看也是很难得的,北欧风倾向于用更多自然的用料,给你很纯粹的感受,非常Raw(原生态)。
总的来说,北欧国民的审美比中国人要好,他们从小生活在设计包围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是有影响的。
中国人的审美落后一些,这个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关,一线城市会好很多。
美国人做出的东西相对比较粗犷,在精致工艺方面无法与欧洲和日本比较,是大开大合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