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如何有技巧性地写自己的活动列表,来增加美本录取概率?

· ·能力与背景提升,本科
broken image

在准备美本申请材料时,学生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修改润色自己的申请文书,但是很少有学生意识到,他们也需要投入同样的精力去填写自己的课外活动列表

课外活动描述能帮助招生官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是他们想要招收的学生。

一份出色的课外活动描述能快速让学生和其他千千万万的申请者形成差异化,进而给自己的申请加分。

绝大部分大学的申请系统都要求学生填写自己的课外活动,Common Application通用申请系统会要求学生标明活动类别、活动名称、学生参与的角色、活动简述、所获荣誉、参与年份、参与时间和时长,以及学生是否打算在大学里继续这项活动。

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活动描述更出彩?

broken image

具体步骤

broken image

☑ 第一步,头脑风暴:找到自己的申请策略,凸显独特性

很多学生会同时参与好几项课外活动,但是哪些活动需要重点凸显出来呢?Common Application系统允许学生填写最多10个活动,而且会提醒学生,按优先级罗列活动,把最重要的活动放前面。

学生先自我头脑风暴。学生需要先罗列自己参与的所有课外活动以及兴趣爱好,分析自己的独特性,确定自己的申请策略,围绕这个策略来思考如何呈现自己的独特性,让招生官可以对学生某个特点形成深刻印象。

第二步,有策略地呈现自己的课外活动

What if学生活动经历太丰富?

Common Application中对填写课外活动数目的要求是10个以内,如果学生有各种活动,数量远超过10个,那要如何取舍? 对于活动数量太多的学生来说,我的建议通常是:分析活动类别,合并同类项,突出重点。

-案例分析-

D同学把她所有的活动列表初稿填写好发给我看时,我发现她从初三9年级以来的活动数量接近20个,涵盖计算机、机器人、演讲、辩论、竞赛、社区服务、音乐、戏剧等等。再认真看她的活动时间,发现她的活动一般是1年,只有3个活动时间接近2年。分析下来,活动杂乱、持续时间短、重点不突出是她的主要问题。

基于这个问题,我和D同学沟通后,建议她合并同类项,比如以下列举的3个建议(所有建议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1.把9年级以来的竞赛经历合并成一个经历,把她9年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12年级物理竞赛的经历合并放在Common Application的Science/Math这个类别。

2.把初三以来的所有义工经历合并一起,放入Community Service这个类别下面,这样这类经历就呈现为9、10、11、12年级连续4年的经历。

3.把活动主持人、辩论社、公开演讲等经历合并,放在Debate/Speech这个类别下面,既可以凸显时间的连续性,又会让自己的活动经历更清晰有重点。

这样一来,D同学的活动就可以减少到10个,而且分类会更清晰合理。

broken image

What if 学生活动太苍白?

和D同学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活动经历太过于「苍白」,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经历。即使有参与一两个社团,也只是作为普通成员的角色。针对这部分学生,择由留学的建议则是在更充分理解美国大学对课外活动定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呈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一面。

-案例分析-

W同学在国内读完高二上学期后,去美国从10年级(高一)下学期开始就读。W在国内上的是公立学校,没有参与课外活动,去美国之后,也仅仅跟随学校做了一两个社区活动,时间都只有一两个月。

在深入和W同学交流后发现,虽然W同学没有参与学校正式的社团,但是她有很多兴趣爱好,包括:健身、跳舞、爬山、打羽毛球、写作、象棋、旅游等。但如果仅仅写W同学有这些兴趣爱好,并不能打动招生官。于是基于现状,择由留学的建议是罗列W同学的兴趣爱好,但是描述重点放在这些兴趣爱好如何影响了W同学。通过这点,凸显W同学热情、敢于尝试、乐观坚强的性格特点,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

当然,在具体描写课外活动时,还有很多技巧让自己的描写更有说服力、更能让招生官印象深刻,在此我不一一列举了。

简而言之,课外活动和申请文书一样重要。在准备申请材料时,建议每个学生都要好好思考如何通过课外活动呈现自己的个人品牌,增加录取概率。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