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看着美国电影,翻着美国漫画长大。与其说是父母的有意培养,不如说是我们这一代90后的童年是幸福的,出生在改革开放后那个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十分蓬勃发展的年代,而这些文化中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有那“多元缤纷”的美式文化。
第一次踏上北美大陆是在我高二那年,那会国内高中的国际交流势头方兴未艾,而我所在的省重点高中也赶上了这一波浪潮。
在高一的时候,我家接待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一高中的美国朋友,而在高二的时候我作为交换生也去了他家。
那一次,让我真正把电影中所看,书中所读投射到了现实;那一年,犹记得天很蓝,地很宽广,美国人民热情好客;那一行,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与美国结缘的种子。
第二次去美国是在大二的时候,是参加中美两个学校的一个交流项目。相比第一次的懵懵懂懂,万事万物都新鲜的心态,第二次我是带着学习和观察的心态来的。
这次行程中我每天行走在美国大学校园内,也穿梭在各个学院的课堂之间,自由地旁听着我感兴趣的课程。
这一行,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国大学校园学习环境优美,学术氛围自由,学科架构严谨。
也正是这一行,让我高中来美国时种下的“种子”开了花:行前还在犹豫在国内读研还是去美国读研的我,回来之后坚定地选择了留学这条路。
现在想来,也是迈阿密这个城市给我注入了乐观积极的能量,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铆足活力,拿出勇气来面对。
而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为何美国的教育体系下能培养出这么多的精英:
课堂上的思维发散、课后大量的阅读和自我反思、快节奏和高标准的考核机制,以上种种便养出了凌晨大学图书馆内一堆磕着咖啡和功能饮料的学习“怪兽”。
在这种学习氛围和压力下,我研究生的2年时间内的学习量大大超过我国内本科4年的,也从根本上培养了我快读阅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等良好习惯。
这次来美国,一待便是3年,当初那颗“种子”开出的花也终于结了果。
我进入了“四大”,然后呢?
感谢爸妈的良苦用心,我的成长历程在外人看来也算顺风顺水,也正因如此常被他俩“诟病”我缺乏“挫折教育”。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从我当年大学选专业开始,我真正开始职业思考,是从高考完那年的6月开始的,而影响我人生方向的选择,我在2个月不到时间就决定好了。
当时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有很多:建筑、法律、传媒等等,但也是没头绪地想想,并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无处找寻答案。
于是乎,我选了一个似乎不会出错的答案“财务管理”,当时觉得学好财务掌握了商科的基本规律,就好比数学之于理工科的关系,是个稳妥之选。
大学四年,也许是课程难度不深,也许是学习节奏不快,我的国内本科生活也算顺利,高GPA守住了,奖学金也拿到了,便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专业选择,于是美国研究生理所应当地选择了对口的会计专业作为申请方向。而这一次,事后才意识到,我是真的错了。
进入美研阶段后,我虽然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去顶住一次次高频高压的学习任务和考试,但我每次都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明明学到了很多知识,却并无很兴奋的感觉。
而我反观其他一些同学,他们学习虽然也是伏案良久,但每次和他们一起离开图书馆时,他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知识点,就像是秋收后的果农般喜悦。
当时,我已渐渐察觉,我对会计这门专业似乎毫无兴趣,但那时会常常安慰自己“兴趣不等于职业,你不能把自己的兴趣当饭吃。‘’所以中途虽然有过很多痛苦,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毕业后,我逐步思考我是否要从事会计这份职业,我也去了自己钟情的旧金山地区边工作边探索了一年,因为我着迷于旧金山的人文气息,惊艳于硅谷的科技创新氛围,也敬佩湾区创业人的热情和勇气。
但最终在家里人“要选择与专业贴合的工作”的劝告下,以及考虑到“父母在,不远游”,作为独生子的我还是回到了上海,进入了“四大”之一的毕马威会计事务所从事着最贴合我专业的审计工作。
“四大”可以说是无数会计专业学子心中的梦,而我很幸运地圆了这个梦。
在四大的高负荷高压力高标准的“三高”工作锻炼下,着实培养了我认真仔细的工作性格、高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标熟练的工作技能。
必须得承认,四大作为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带来的快速职业成长是十分可观的,现在的我也十分感谢毕马威公司以及当时同事的帮助和栽培。
然而在一年半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离职,不仅仅是因为每日每夜的加班,更因为在这份工作中,我收获了职业成长的同时,我的心也越来越迷茫。
我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我的工作无法带给我成就感,我甚至怀疑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
在这团团疑云困扰下,我每天就像是一个空壳,完成着重复机械的指令。终于,我无法忍受这样的自己了,我选择了离职。
这次,我用周围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来证明我错了。我是真的不喜欢会计,我是真的不愿意做审计,但那时的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要什么,我决定重新审视自己,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遇见择由,拥抱真实的自己
在找寻新的工作方向时,我无所次问过自己,如果我不待在金融行业内了,我会想干啥?找工作的过程是痛苦的,而这时我又回想起了我当时在美国学习期间的痛苦。但那段时间真的痛苦吗?
不,总得来说快乐、收获和成长远大于痛苦,在美学习的那段时间,我不仅仅收获的是专业知识,更是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独立自强的品格和够养活自己一辈子的生活技能:从无良本地房东处讨回自己和同学的押金,自己开着大卡车搬过家,做得一桌子中西贯通的好菜。
同时也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更开拓的视野,更加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以及一群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性取向的好朋友,虽然去的是西方,归来后我反而更加理解了东方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这段经历让我变成了一个我心目中更好的“人”。
想到这里,我内心便明朗了许多,要是我也能帮助更多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就像当时帮助我申请的老师一样,不仅仅是在美研申请上给了我许多指导,更在我考标化瓶颈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动力。于是乎,这个念想便留在了我心中。
想着想着,我突然接到了择由HR Rachel给我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文尔雅却又十分严谨专业,和我过往接到的招聘电话完全不同,这便让我十分有兴致地继续攀谈了起来。
Rachel对于四大背景的我居然对留学教育行业感兴趣有些许惊讶,而我也向她阐述了我的心路历程,我们聊得投缘,我便一轮轮面试和笔试走了下去。
终于,我来到了终面环节,遇到了Holly。而正是Holly的这次面试,终于让我明白我过往专业职业路上的痛苦的根源所在。
她以她丰富的职业经验以及择由特有的专业职业测评模型从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为我层层剖析,向我阐述了我过往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为何会有这么多痛苦,为何我要比别人付出多倍的精力和专注才能完成会计专业的学习。
也正是这次聊天,让我真正认识了自己,接受了真实的自己,也对择由专业的系统方法论的沉淀与运用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刻起,我确定这是我理想中公司的模样了。
来到择由后,同事们背景的专业度以及多样化着实让我感到惊喜:海内外名校、各专业硕博、各类行业领先公司从业经验。
让我惊喜的当然不仅仅是这种名头上的外部呈现,更多是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内部培训,强调不断学习反思,关注学生综合发展的人文关怀,讲求方法论的沉淀积累和完善……
遇见择由,我拥抱了真实的自己。在择由,你也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