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留学生来说,申请路上如同斩妖降魔,最终递交了申请,拿到了offer,降落了美利坚。然而故事并不像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进入校园以后,面对着重重压力,打怪升级还得继续。
融入美式文化的压力
当我们踏上美国的土地时,我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主流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很多同学在 社交 方面因此受到了局限,和在国内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有些人倾向于只和中国同学交朋友,抵触和外国人交往;有些同学完全脱离中国学生的圈子,只和外国学生玩,抵触和中国学生接触;还有些学生习惯于自己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成为了笔记本电脑, 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就蒙在家里打游戏,看剧,或者和国内的朋友聊天。
另外,在情感方面,由于在异乡的孤独感,很容易促成留学生火速「成双成对」,「出双入对」,而忽视了两人性格是否合拍,三观是否一致。
在 饮食 方面,初来美国的学生很容易吃不习惯,想念中餐。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美国大部分餐厅都只提供冰水,而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胃往往承受不了。美国大城市里,菜品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大部分城市的中餐馆都过于「美式」,以偏甜的油炸食物为主,大部分留学生都吃不习惯,只能「被逼无奈」慢慢学习做菜,最终进化为「一代名厨」。
最后,在美国, 运动 健身普及程度较高,所有大学都配备了健身房,并且提供各式各样的运动课程。对美国人来说,运动出色,体型健美的人往往最受欢迎,不仅在异性里popular,甚至再找工作期间也会有很大优势。所以大部分美国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体型,积极地参与运动,不仅让精神和身体健康,而且「颜值」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相反,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们,大部分都是清瘦的身材,很多人对健身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随着在美国时间的增长,慢慢的都会习惯坚持运动。
学业上的压力
谈到学业上的压力, 很多同学家长可能会觉得,中国的小孩都很聪明很用功,到了国外一般读书,GPA什么的不会有什么问题,甚至在几年前还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在国内成绩不好,所以送去国外轻松上名校。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在美留学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学生出现了GPA低,挂科,作弊,甚至被开除的问题。
根据《2015版中国留学生白皮书》,中国学生被开除的原因中,57.56%的原因是学术成绩差;23.29%是学术不诚实;9.67%是因为出勤问题。而在被开除的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例高达61.39%。被开除学生里,专业最多的是理工类,高达35.02%;排名第二的是经济商管类,达到31.77%。被开除学生在美年数来看,0-1年的高达43.22%;1-2年的达到了26.21%。
由此看来,学术成绩对中国留学生来讲,并不都是想象中的「Easy A」。
那么在美留学生,面对学术方面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压力呢?
首先,在美国,学术成绩评估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课并不只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标准,而采取了多元的评估标准。
比如说,很多课会采取用百分比的形式来分配各项学术指标,包含group project,论文,presentation,大考,小测试,cliker,甚至上课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来作为课程的评分标准。
这些方式对国内的「考霸」类型学生来讲,想只靠考试成绩来得取高分是有一定的压力。
尤其是group project,要求几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种类型,需要各位成员互相之间配合协作来完成,所以对个人的沟通能力,责任心都有较高的要求。
大部分美国学生都有过较丰富的,做group project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对这种形式很了解,也清楚自己擅长的和弱势的方面。
对国际学生来说,一开始加入一个小组,并且协调和其他组员的工作量,则有一定的压力。
另外,一些人文学科的课会以教授辅助,学生之间讨论问题的seminar形式上课,所以学生的发言次数和质量是衡量成绩的重要部分。
很多中国学生不习惯在课堂上问问题,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习惯国内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术在底下认真听,记笔记的模式,因此这样的评判标准对中国学生的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都是考验。
除了学术方面评判标准的变化,留学生们还面对着时间管理上的压力。
出国前,大多数学生都由老师和家长监管,督促学业。到了美国以后,学术,生活都只能靠自己了。除了学生自己主动去向老师请教,并不会有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时间安排。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保密的,老师们对待「优等生」和「差生」也都是一样友善,和蔼。
在这样一个主要依靠个人努力和对自己管理的环境里,不仅仅是上课写作业,还有生活中的各种琐事需要平衡,需要处理,所以留学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往往时间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学业生活都容易出问题。对于一些人数较多,并没有明确规定attendance的课堂里,很多学生都会面对逃课的诱惑,然而一次两次之后,几次累计下来,对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成绩,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选择和身份认同方面的压力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选择方面的压力也并不小。
在出国前,这些学生很少面对需要自己单独做决定的机会,家长们往往也会替孩子权衡利弊,做出决定。
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轻松了很多,然而另一方面来说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机会。
到了美国以后,面对各式各样的选择,小到选课,大到选专业,选将来工作的方向,以及甄别身边各式各样的机会,所以太过于「妈宝」的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做出选择。
刚进入美国大学的时候,我身边有一批焦虑的同学,对专业,选课充满了不确定感,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打探别人在上什么课,什么课容易拿高分,想寻找一个强装的「大腿」抱。然而他们恰恰缺乏了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自我规划,才容易出现这些选择障碍。
慢慢在美国待久了,留学生们慢慢会产生一些关于身份认同方面的压力。
根据Urban Dictionary,有一个词FOB Asian(fresh of the boat),意思就是刚下船的,指代的就是从亚洲刚刚来美国求学,生活的亚洲人,而很多留学生就被归在了这一类里。
刚来到美国的留学生们,发现美国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和国内有很多不一样,而容易显得格格不入。
在美国,留学生们是个独特的群体,和当地人,甚至abc(American-born Chinese,美籍华裔)都有很多区别,这也造成了很多留学生在国外难以跨越留学生的圈子。
曾经有一篇在微信圈里很火的文章,讲述了留学生们活在夹缝中,既不是白人,也不是abc的尴尬,回了国还要面对很多的Reverse Cultural Shock。
但是这样刻意放大,一定要给每个人贴上标签真的好吗?
关于身份认同的压力,留学生们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不需要刻意去定义自己,界定不同群体之间的界限,尤其要学会接受自己是谁,接纳自己的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方面。
适应Homestay 和住宿舍的压力
对一部分留美的高中生来说,会选择住在当地的Homestay家里,体验最直接的美式文化。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顺利的survive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并且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呢?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直接空降在一个美国家庭里,最大的冲击是来源于语言和文化。
虽然很多学生在国内学习了多年的英文,tofel成绩也不错,但是到了Homestay以后发现 依旧存在很多沟通障碍。
另外,文化的差异往往对学生们来说是个挑战。大多数美国人热情,直接,有活力,而性格内敛的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害羞」。
很多中国学生依旧保持着在国内的习惯,放学了喜欢闷在自己的房间里,踏不出自己的「舒适区「,不喜欢和Homestay家里人交流。
另外,大部分住在Homestay的学生,出国前都是沐浴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
然而到了Homestay以后,成为了新的家庭的一份子,往往会面对完全不同的家庭氛围和对孩子的要求标准。
在美国的家庭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会承担相应的家务,并且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
在我住在Home stay家里的那年,和家里的另外两个孩子一样,轮流洗碗,每周也排好打扫家里卫生的值日表。
最有趣的事,家里的两只狗,两只猫,一匹马也要分配喂养的任务。
如果在国内除了学习,什么家务都不擅长的学生,住在Homestay家里,被要求分担家务事,自然会感到有压力。
对Homestay的爸爸妈妈来说,他们是因为愿意了解新的文化,所以才接纳外国学生,但他们并不等于会无条件的像父母一样照顾学生,所以请给与Homestay家庭足够的感恩和尊重,积极参与和分担家庭事务中。
对大部分去美国上大学的学生来说,第一年都会选择住在学校的宿舍。
对新生来说,住在宿舍有很多优势:据研究表明,第一年住宿舍的学生成绩和住在校外的学生比,通常会更好,因为宿舍往往离校园,图书馆更近,方便学生们上课自习。
另外,宿舍通常会要求学生购买学校食堂的dining plan,所以住宿舍的同学通常就在食堂解决饮食问题,没有自己做饭的压力。
最后,对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宿舍是一个绝好的交朋友,社交的场所:大部分新生怀着相似的憧憬来到大学,经历着相似的学术生活以及困难,所以住在宿舍的学生们很容易成为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social的小伙伴。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住在宿舍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室友都是通情达理的「天使」,遇见不好的室友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影响生活影响心情影响学业。
另外,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宿舍里社交的需求永远高于学术,所以除非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一起party,一起玩乐。